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 > 调研报告 > 内容页

2024审计调研报告(精选7篇)

2024审计调研报告 篇1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地方国有企业审计国有企业审计对象大幅度减少,企业审计逐渐呈现出淡化趋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企业审计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强化企业审计职能既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责任,也是审计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实现自身职能转型的现实需要。在此我拟就地方审计机关企业审计的现状作些初步分析,并对如何加强企业审计作些理性思考。

一、当前企业审计面临的现状与难点

  (一)企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市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而相继组建了一些国有控股公司,这些公司的经营业务包括:负责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两基一支”等社会经济发展瓶颈领域项目的融资、投资、建设监管、运营监管、投资回收和相关债务清偿;负责城市可经营性资产的经营和资本运作;它们在全市国有资本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运行所依托的法律环境较为复杂,且要求的计算机业务水平较高,如果审计人员没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不懂电算化和业务系统审计,审计工作将难以有效开展。在评价其经济行为的目标性和效率性时,也有诸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需要综合考量。这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企业审计力量大幅削弱。一方面,随着审计工作重点逐步由企业审计向财政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转移,审计机关投入企业审计的力量已逐步减少。业务量的大幅减少导致平时缺少练兵,而方方面面的工作考核又更多倾向信息化和宏观性,导致新进局人员往往对企业审计技能的积累重视不够,业务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相对要复杂些,愿意认真学习、钻研企业审计知识的人员也较少。企业审计业务人员少,不利于今后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深化企业审计的几点思考

  当前地方审计机关企业审计面临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因素,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还是要调整思路、主动出击。我们认为现阶段企业审计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索:

  (一)把握全局,突出重点

  李金华同志指出,企业审计应坚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重在整改、提高效益”的要求。为此,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内国有企业的总体情况,了解管辖范围有哪些国有企业,它们的规模特点、效益等情况,建立起审计对象信息库,收集有关的报表资料,并对这些审计对象进行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哪些企业属于审计监督的重点对象。其次,在对一个具体的企业进行审计时,先必须对这个企业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要详细了解被审计企业总体的机构设置、资产构成、工作流程、资金的主要流向、内部控制等情况,不仅审核财务数据,更注重对非财务资料的审计,向管理、制度、决策等领域延伸审计触角加强综合分析,挖掘审计深度。在全面掌握企业总体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的重点、关键点,对占比较大的资产、负债和损益项目作重点分析,弄清楚以下几点:1、企业至审计日净资产状况及其构成,即企业有多少“家底”;2.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并对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长短期偿债能力作出评价;3.企业收入构成及比重,重点是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4.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查明是否存在重大违规事项或不规范的财务处理。并且对重大的经营事项追根究底,做到有放矢,切中要害。

  (二)积极探索,提升效益

  在新时期,企业审计应注意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站在更高层次上,重点关注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从经营机制、管理方式、治理结构、投资状况、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检查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及效益性。企业创造效益包括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在考核经济效益方面,一是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二是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三是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社会效益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综合考量:一是是否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是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或者有效地帮助人民就业、创业;三是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并执行地方政策条例,在承担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国家和地方实力或影响方面有哪些贡献。也可参照国资部门确定的指标,与企业达成情况做对比。并且在审计中重点查找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隐患,以及由此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

  (三)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新形势的发展对企业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还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最终都是由人来实现的。现在的国有企业,经营规模、范围更大,管理理念更加先进,企业管理人员也比以前层次更高,有关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变化很大。企业审计人员如果不与之相适应,不熟悉国家的宏观政策法规,不掌握新的会计准则制度,不了解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是很难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与以前的企业审计相比,现在的企业审计更应当侧重于为宏观管理服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会查账,还要会综合分析、总结,增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已不再是审计人员的特长,而是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不懂计算机就会失去审计人员的资格”正慢慢地由危机变成现实。面对新的形势,审计机关应该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的同时,企业审计人员自身也要有紧迫感,自觉加强学习,不断进取,了解和掌握现代审计的技术和方法,熟悉相关的业务和政策,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结合内审,促进发展。地方审计机关企业审计在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应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企业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强化内部免疫系统功能,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所以必须与加强企业内审指导工作相结合。地方审计机关应加大对内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养,帮助企业建章立制、规范财务管理,引导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从财务收支层面延伸到业务管理层面上,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

2024审计调研报告 篇2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考核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高层次、严要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审计风险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从审计实践看,当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审计机构(人员)自身的因素。一是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凭经验办事。不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常常自认为对被审计单位情况很了解,因而情况调查不能深入。二是审计技术不精。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真正既懂财务又懂法律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很少。三是审计力量配备不足,审计人员配备与所应承担的审计任务不适应,致使一线审计人员长期与时间赛跑,超负荷工作。四是管理不到位。当审计机关管理松懈时,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其次是审计环境因素:

  一是审计法律环境不健全、不完善,致使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等难以认定和处理。

  二是审计独立性受制约。

  三是违规违纪行为更加隐蔽。

  针对审计风险的不同成因,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最关键的还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风险意识。采取制度与教育并重的方式,双管齐下,强化对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一要健全制度,如完善岗位责任制、审计过错追究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制度;二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风险教育等,提高其防范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既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又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审计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掌握现代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掌握国家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和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做到“事实查得清,道理说得明,处理能到位”。,

  三、加强质量控制。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要求,制订严密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对审计工作每一道程序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实施审计质量全程监控。

  四、注重协调配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实事求地依法处理。对严重违纪、违规、违法的经济案件或线索,要及时向相关有权处理的部门报告,坚持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这样才能妥善处理好审计工作中的“越位”与“缺位”现象,起到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

2024审计调研报告 篇3

  近年来,随着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的广泛开展,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已成为政府投资审计的重要组织形式。聘请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审计,不仅缓解了审计机关任务重、力量不足的矛盾,也充分利用了中介机构人力资源优势,扩大了审计机关的业务覆盖面。但由于中介机构存在高竞争性和逐利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弊病,导致其参与政府投资审计的审计风险依然很大。为更好的发挥好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审计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全区经济健康发展,我就如何加强中介机构管理谈以下几点。

一、聘请中介参与政府投资审计的客观现实

  (一)审计机关人员不足是普遍现象

  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任务重、责任大、风险高,作为基层的审计机关而言,每年都要面对上百个审计项目以及政府逐年递增的投资规模,要做到政府投资审计全覆盖,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二)投资审计专业性要求较高

  当前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投资审计工作的要求,由于投资审计工作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专业性强。而我局目前既懂工程造价又懂财务的人员少之又少,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投资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的优势互补

  社会中介机构聚集了一批精通建筑、水利、公路、桥梁等各个专业的工程师、造价师,在投资审计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政府投资审计中,完全可以依托中介机构专业技术优势和审计机构行政职能、手段,实现优势互补,体现最佳社会效益。

二、组织中介机构参与国家建设项目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理念和操作规范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介机构的人员从事的是社会审计工作,由于社会审计与国家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重点、规范准则、职能职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造成了中介机构参审人员的的审计理念与审计机关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审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由于中介机构的特殊性,存在着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管理不够规范,制度不够健全,项目现场审计时间少,审计质量距离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如去年在审计机关复核一个中介机构初审的装饰装修工程结算时,及时发现中介机构错套定额标准而挽回经济损失近20余万元。

  (三)中介人员参审存在的风险

  组织中介机构参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是审计组织形式的创新,在这种新的组织形式中,许多基础性工作由中介参与人员完成,而最终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出具,对外承担的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仍是国家审计机关。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协审人员采用了不当的审计程序、方法或错误地判断了审计事项,作出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审计结论。二是中介机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或责任心不强、业务技能差而形成的风险,如对接受审计的项目进行转包或分包导致责任心不强影响审计质量或进度。三是中介机构协审人员职业操守低、廉洁意识差,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置若罔闻、甚至故意“放水”给项目审计带来很大的风险。

  (四)审计成效不够明显

  中介机构的初审大多只关注了对造价的审核情况,而对建设程序及深层次、综合性的问题以及投资效益等内容缺乏深入的审查和揭示,很难发现大要案线索(而这些本是各级审计机关所重点关注及自身职责应为的),从而影响了审计项目的质量和审计成效。

  (五)中介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介机构一般同时接受了来自不同审计机关或被委托单位等方面的审计项目,由于内部人员变动频繁、流动性强,极易出现中介机构为应付项目审计而审计,对项目整个情况及流程不知晓而最终草草了事。如一个项目,在中介机构协审了三年,而具体主审的人员也换了2、3个,试想这样的审计结果会有多高质量?

2024审计调研报告 篇4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工会经审工作的科学发展,更好地指导全市经审工作的开展,结合开展“面·心·实”活动,我们采取座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对全市经审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工会经审工作基本情况。

  (一)组织建设情况。

  全市现有工会组织3973个,工会经审组织3842个。其中:县(市)区所属工会经审组织3644个,局(委)所属工会经审组织181个,市总直属基层工会经审组织17个,组建率达到%。在组建工会或换届选举时,经审委员会与同级工会委员会都能按照同时考察、同时报批、同时选举产生的“三同时”原则选举产生。

  目前,全市有经审委员11544人。6个县(市)区工会已有5个配备了专职经审主任,市、县(市)区有经审委员44人,经审委员占工会委员人数的26%。全市经审人员中具有内部审计资格证书或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有328人。其中:会计、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初级职称有208人、中级职称99人,高级职称21人。

  (二)制度建设情况。

  各级工会经审组织注重经审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工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相继制定和完善了经费审查议事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廉洁制度、档案制度等各项审查审计制度。市总及各县(市)区工会还分别建立了审计回访制度、审计意见整改书面报告制度、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特邀审计员管理办法、工会经审主任述职报告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有力地促进了工会经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三)审查审计情况。

  按照自治区总工会提出的“三个全覆盖”的要求,各级工会经审组织能够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同级审计工作,确保了同级审查审计全覆盖工作目标的完成,同级工会审计意见整改率达到了9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工会财务管理、提高了资金资产的使用绩效。有基层工会的各级经审组织还开展了对下审计工作,审计中坚持对下抽查审计十项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书面意见,指导帮助下级工会经审组织健全经审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

  (四)业务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工会经费和资产总量不断增加,各级工会特别是县(市)区工会越来越重视工会经审工作,基本做到了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工作上支持、经费上保障,为经审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工会经审组织也顺势而上,注重搞好业务建设。一是加强经审人员的能力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增强经审人员业务操作能力,全面提高经审工作水平。二是加强理论研究。一些经审人员在做好经审业务工作的同时,注重经审工作的理论研究。在如何加强业务审计,提高经审工作水平等方面撰写文章,为加强和改进经审工作出谋划策。

二、工会经审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经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市总党组及各县(市)区工会高度重视经审工作,从人员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把经审工作纳入工会的整体工作之中。经常听取经审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经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改善经审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确保了经审工作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工作,是经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各级工会经审组织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每年三月底以前完成对本级工会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决算)、专项资金和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审计、当年经费预算的审查通过、接受上级工会经审组织的抽查审计和对本级审计质量的评估,每年七月底以前完成本级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工作。并普遍推行了基层工会年度预算、预算执行情况(决算)向职工公示,经审组织审查审计结果向职工公示的“三公开”制度,建立主动接受职工群众评价和监督机制,确保了审查审计质量不断提高。

  (三)建立考核制度,是经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

  全面推行基层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和经审主任述职制度,通过开展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一方面不断提升工会经审工作水平,另一方面把审查审计工作内容纳入规范化建设考核标准,督促基层工会经审组织认真履行审查审计工作职责。通过建立经审主任述职制度,增强了工会经审会主任的履职意识,确保了审查审计工作任务的完成。

  (四)提高干部素质,是经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根据《中国工会审计条例》和《自治区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经审工作的决定》,一方面市总及5个县(市)区工会配备了专职经审主任,建立了特约审计员制度,加强了经审人员队伍建设,使经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审;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经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经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为经审工作提供了人力支持,确保了经审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工会经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市各级工会经审组织以同级审计为抓手,以推进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为载体,全面加强工会经审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服务和促进工会全局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够到位。我市基层工会中近九成是人数较少的企业,由于工会经费总量小,部分工会主席认为经费数额不大,重视、支持力度不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把经审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2、工作基础薄弱。虽然按程序和要求建立了经审组织,但有些基层工会没有建账立户,独立管理经费,有些没有按要求建立预(决)算制度,致使审查审计无从入手。还有一些基层工会没有建立相应的经审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经审组织名不符实,形同虚设,经审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3、同级审计难度较大。部分企业工会经费不能独立管理,受企业老板控制,有些企业不愿提供相关会计资料,致使审查审计工作难以开展。有的工会主席对经审会的审查意见不够重视,对存在的问题未能认真整改,致使审计实效大打折扣。

  4、经审人员素质不高。随着各级工会经济资源的增加和多元化,审查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对经审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市经审人员中具有会计和审计专业资格人员比例低,且多为兼职人员,流动频繁,岗位不稳定。相当一部分经审人员对经审业务知识不熟,实际操作能力弱,难以承担起审查审计监督职能,审查审计质量不高,流于形式。

四、加强经审工作几点建议。

  (一)认真贯彻《中国工会审计条例》,提高对经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工会经审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的进程。《条例》不仅对工会经审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同时明确了工会审计的职责范围和审计程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工会经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贯彻《条例》是各级工会以及经审组织的共同任务和执行主体,因此,一方面各级工会领导要把经审工作纳入工会工作之中统一部署,自觉地把工会经审工作放到工会全局工作中去部署、去把握、去安排,定期听取经审工作汇报,掌握和了解经审工作的整体情况,适时帮助和解决经审方面的疑难问题;支持工会经审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落实和措施保障上为经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各级经审组织要积极争取各级工会领导对工会经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宣传工会经审工作,按照《条例》的基本要求,围绕大局依法履行审查监督职责,确保工会经费正确使用方向,确保工会资产安全。要准确把握经审工作在工会全局中的定位,理顺工会经审工作与工会全局工作的关系,理顺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增强经审工作服务工会全局的意识,做到既监督又服务,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促进工会全局工作不断发展。

  (二)认真开展对下审计,加强上级组织的指导与服务功能。

  在目前一些基层经审组织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经审工作的开展还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加强上级经审组织的指导、服务、督查与协调显得尤为重要。事实表明,很多基层经审工作问题的解决,都是在上级经审组织的检查、指导、督促、过问下才得以顺利进行。通过对下审计,充分了解下情,努力使有关经审工作的制度和规定在基层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做好指导服务工作,既是上级经审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帮助下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会经审工作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对下审计中,坚持“审、帮、促”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的办法。一是在对下审计前,下发通知书要求基层工会首先开展审同级工会经费,并出具审计报告。在此基础上,再派出审计组对下审计,以此来督促基层工会经审组织开展同级审计工作。二是对下一级工会审计评估下级工会审计质量,促进下级工会加强预算管理,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三是针对下级工会经审工作的薄弱环节,对下级工会提出加强经审工作的意见,支持下级工会经审组织开展经审工作,协调解决下级工会经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四是以审代培,现场说教,提高基层工会经审组织审计业务水平。五是在对下审计中注重工会经费计拨审计,真正做到“以审促收”、应收尽收,确保地税代收后工会经费收入稳步增长。六是注重审查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提高审查审计实效。七是总结推广下级工会经审组织的创新亮点工作。

  (三)加强组织建设,打造过得硬的经审干部队伍。

  经审组织建设和经审干部队伍建设是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做好经审工作、推进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组织保证。只有切实加强经审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经审工作机构,夯实经审组织网络基础,配好配强经审干部,建设一支坚持原则、熟悉业务、事业心强、严守纪律的高素质的经审干部队伍,经审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一是建立健全工会经审组织,做到工会经审会与同级工会委员会同时考察、同时报批、同时选举、同时发挥作用。对一些规模小、人数少的小企业,通过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的形式进行整合,把账户设在工会联合会,建立健全经审组织,配备好经审人员,为开展经审工作奠定组织基础。二是一方面建立工会特约审计员队伍,聘请审计、会计方面的专业人员加入工会审计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对经审人员的业务培训,采取组织经审人员参加各级工会和审计部门举办的经审业务培训班,专家辅导与个人自学,以及以会代训、以审代培、互审互查、学习考察、观摩交流、工作研讨、审计文书展评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大力加强对经审人员的思想政治、政策水平、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使经审人员掌握工会会计制度、工会预算管理办法、工会审计操作规程及国家法律法规等相关业务知识,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较高、战斗力较强、专兼职相结合的经审骨干队伍,为开展经审工作提供人力支持。

  (四)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

  推进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制度建设是关键。工会经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程序进行,依法按章行使监督职责,用好的制度规范经审工作行为,以好的机制保证工会经审监督职能的正确履行,达到提升经审监督能力、强化经审监督效能的目的。要紧紧抓住贯彻《条例》这一有利时机,以深入推进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为载体,切实加大建章立制考核监督力度,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会经审工作制度体系,用健全的制度明确干什么,以规范化标准指导怎么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工会经审工作沿着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前进。

2024审计调研报告 篇5

  自人民银行内审机构成立以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活动,促进了人民银行强化内部管理、规范业务操作。但近年来,人民银行对内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内审监督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制约内审监督作用发挥的因素

  (一)内审管理体制缺乏“三性”

  1.内审工作未显权威性。人行内审机构作为职能部门,在实施同级监督过程中存在不少难度,其原因在于内审工作缺乏权威性。一些部门对内审职责、性质、目的认识存在偏差,错误认为“工作质量有主管部门管,违纪问题有纪检部门查,内审是‘挑毛病、坏政绩’的多余部门”,在审计时则表现为消极应付,缺乏配合。

  2.内审工作缺少独立性。作为人行职能部门,在本行直接领导之下,其审计规模、内容和工作时间就难免不受干扰。同时,在内审问题反映上,也存在避重就轻、有选择地上报问题的情况。有的基层人行甚至把内审机构作为对付上级行审计检查的工具,内审职能作用也因此偏离了“正题”。

  3.内审工作不备超脱性。按照现行的内审管理体制,内审人员作为本行工作人员,其提拨、使用、评先、福利等各种切身利益都在本行范围之内,内审人员开展的各项审计活动受到本单位的制约。在具体实施审计时,内审人员往往会顾及人际关系和切身利益而“心软”,审而不深,查而不全,处而不力。

  (二)内审监督方式和手段“过时”

  人行审计效果往往会因间隔时间长、当事人变动、资料不全而不尽人意。现场审计方式虽然也能发现问题,但无法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同时受审计人员、时间、成本的限制,审计时内审人员不能全面详细进行检查。为此,审计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审计作用未能尽现。内审技术现代化进程缓慢,部分工作仍停留在手工操作上,难于全面和有效监督电子信息系统上的各项业务,这种技术落差较大影响了内审效率。

  (三)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有“短板”

  目前,人行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面不全,综合能力不高。相关审计专业培训次数少,造成内审人员素质难于跟上形势需要。由于缺乏既熟悉各项业务和掌握审计技巧,又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掌握现代科技信息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致在审计检查中往往表现底气不足,难于发现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工作质量。

二、加强内审监督工作的对策

  (一)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层层派出制

  实行层层派出制的内审组织体系,理顺内审机构的隶属关系。实施派出制,从理论上讲,符合“下查一级”的监督要求;从实效上看,有利于减少干扰,保证审计质量和效果;从惯例上讲,欧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内审机构实行集权制,其独立性、权威性和超脱性,都是由其内审体制的组织地位来实现的,其机构、人员集中在总部,直接对下属各分支机构实施审计监督。

  (二)健全“三项制度”,规范监督程序

  一是健全人行内部监督信息报告制度。通过内部监督信息报告制度,可以随时掌握金融管理动态、建立监控数据库档案,在监督过程中分析执行金融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是否有偏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找出风险点,确定审计重点,提出风险预警。二是健全人行内部监督检查制度。检查制度又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制度是内审工作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有固定时间、固定内容的连续性工作。不定期检查制度是针对辖区内重点、突出的问题,通过这种有目的、不确定时间的检查活动,可以突出重点,把握事物脉络,找准风险导入点。三是健全人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根据执行内部监督信息报告制度、内部检查制度的情况,应对全辖同级部门进行年度整体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组织体系,业务风险控制,业务活动合规性、公正性、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及建设情况,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等,其结果作为辖区内人行年度工作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使人行内审工作具有威慑力。

  (三)实施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

  内审监督的效果还依赖于实施全面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工作质量是指所有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涉及到组织的各项工作,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既包括内审部门的内部组织和管理,又包括执行具体审计项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以及规范审计行为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技术方法等,它是对审计管理和审计工作过程的一种行为控制。只有客观、公正地对其内部控制系统的管理活动进行揭示、评价、查处、反馈,纠正缺陷,杜绝隐患,才能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降低审计风险的保证。

  (四)狠抓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应制订长期和系统学习培训计划,实行“三三制”“两个同步”。具体是指内审人员在一年中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审计检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培训;内审部门与业务部门同步学习,内审部门对业务部门同步监督,使广大内审人员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同时要学习外国先进审计经验,还要向社会审计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提升内审人员整体素质。

2024审计调研报告 篇6

一、调查目的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自律机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必要保证。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目前,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从内容上已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工作。但内部审计从目前的普遍成效来说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要求。

二、公司基本情况

  保意建材城位于港城建材主战场核心板块,经营面积达8000平方米 ,品类齐全、品牌林立。商城内的品牌建材全部为保意自营,这一经营模式自成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业界当中属于最先进的经营模式。保意建材城超大规模、超强品牌、超群理念、超级服务,领军港城、领跑业界。保意企业十四年来以诚信为本,在港城业界有口皆碑。对于大型零售企业来说企业的内部审计与管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调查的内容

  (一)该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企业领导人片面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会影响企业职工的团结和稳定,有的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主权,削弱了自己的权威,有的将内审机构形同虚设,使内审人员无职无权。

  (二)审计处于低级阶段且专业知识不足。目前内部审计的职能应是查错防弊型与管理服务型紧密结合。但现状是由于基础管理的缺陷,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还要每月度将大量精力用于复核纠正会计科目及经营管理数据的正确性上,然后才能将部分精力投入到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加上目前内审人员普遍是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匮乏,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资本运作、投资、成本管理、产品定价方案评审与选择等重要领域,一般都无能力和条件开展审计工作。

  (三)内部审计缺乏充分的独立性,削弱了内部审计决策的质量。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是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和他们所审计的活动保持独立,这样才能做出公正、无偏见的判断。所以,内部审计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与内部审计机分享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分享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分享是件快乐的事件,乐于分享的人,事业更容易成功。

  构和人员是否具备充分独立性有关。然而,经验证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严重不足,主要源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组织形式以及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缺乏专业素质。

  众所周知,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部设置的机构,在本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企业的利益限制。于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特别是当面对企业领导者参与或法人违纪时,内部审计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如若服从于管理层意志,不能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监控,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就会埋下巨大的隐患,导致审计风险。此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公司、单位其他部门人员同属一个机构,潜在的或实际出现的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内部审计人员也要承担企业的经营责任,从而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极易受损害,多数单位没有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而是由其他业务人员兼任,也没有赋予他们一定的职权,受执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限制,也很难开展内审工作。

  (四)领导授权不明确、充分。一个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与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很大关系,但客观上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更大,而企业决策层基本上没有授予内审对查证违纪违规问题的直依靠揭示、审计建议等审计职权很难实现审计纠错的期望目标,对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与改进意见有相当部分被审计者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

  (五)审计人员的考核激励不科学。缺乏安全感的审计人员思想趋向消沉,工作缺乏责任心,工作中显得“顾虑重重”,严重影响审计行为的有效性。而绝大部分企业对内审人员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忽视了这种特定现象,多采用惩罚激励而少采用奖励激励,往往使得内审人员辛辛苦苦工作,换来“里外不是人”的感觉。

四、调查的体会与措施

  (一)内部审计机构要合理定位。在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及及法人治理内部控制组织框架中,内审机构应是一个独立部门,它应直接对监事会负责,如有必要,遇有重大的内部审计事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中,内审部门应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并具备股东大会或其常设机构董事会明确授予适度的审计事项直接处置权。

  针对内审报告中提出的整改、处置意见和建议,应及时予以研究并给予反馈,这样才能保证在科学、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下,最大力度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选拔制度。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实行公开竞聘、多级考试等选拔制度,采用“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机制全方位地开发事业性强、业务素质高、能主动尽职的优秀审计人才资源,并把他们配置到适合的管理或主管岗位上,不断提高审计人才的使用效果,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审计人员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以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为出发点,改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明确内部审计责任。经验表明,内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实现其职能,发挥其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使其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在领导关系选择上要提高内审机构的直属领导层次(直属领导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必须设置专职的审计人员,使其不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和其他业务活动,在其领导体制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经营活动的关系,避免一人既负责财会工作,又参与审计工作、既负责某项业务,又指挥对这项业务活动的审计等职责不相容现象发生。此外,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报告。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也是提高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手段。应当建立审计人员首先要明确其职责,以职责来决定人员,而不是确立人员后再赋予职责,通过划分职责来确定内部审计的权利,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和内容与其职责达到统一。

  (四)建立健全各项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实施审计质量考核。重点应推行“主审负责制”,对审计项目的整个过程,应建立有效约束、严格把关的质量控制机制,按照过错原则追究审计质量问题的有关人员责任及领导连带责任,即谁的过错谁负责,主管领导负连带责任。审计员对各自分管的工作负责,主审对整个审计项目负责,并与奖金、荣誉挂钩。主管审计的领导主要对评价、定性、处理意见是否恰当审签,从而各司其职。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提升审计工作水平。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否真正能为企业实现其最终目标服务,不仅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更才可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臂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

  分享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分享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分享是件快乐的事件,乐于分享的人,事业更容易成功。

2024审计调研报告 篇7

  xx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北部、国家认定的革命老区。全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6个农林场所、959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02万。

  20xx年1月,经组织安排,我由县委办工会主席、县委政研室主任调任县审计局副局长。三年来的工作实践,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双重管理体制下的县级审计机关,审计监督难、审计执法难、审计决定落实难,但最难的还是审计队伍建设。可以这么说,县级审计队伍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需引起上级审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妥善加以解决。

  目前,县级审计队伍建设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审计力量青黄不接。

  xx县审计局成立于1984年,自成立以来,我们就一直狠抓队伍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受编制制约等方面的原因,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调入的,新世纪以来没有调进一名审计专业技术人员,有的审计业务出现后继无人,专业力量严重不足,审计队伍已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如基建预决算审计方面,全局只有1人熟悉业务。近几年来,全局一线审计人员仅14人,每年要完成县委、县人大、县政府交办的100余个审计项目,审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极大地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人员的身体健康。

(二)审计队伍超编严重。

  县级审计机关基本上都存在超编现象。20xx年机构“三定”改革中,核定我局机关行政编16名,事业编4名。20xx年县政府给我局增加两个事业编,同意我局从审计中心选考2名专业技术人员,但工资仍由我局自己解决。目前局机关有在职干部职工32人,超编10人,超编率达到45.2%。在职人员的增长直接导致两个后果:工资总额增加,审计成本增加。仅超编人员这一块,我局每年就要增加开支30余万元,无形中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队伍结构不太合理。

  其一,专业结构不合理。县级审计队伍专业现状与审计工作发展的现实需求有较大差距。如我局干部职工大部分成员第一学历为中专,其中第一学历为大专的4人,占10.8%,本科2人,占5.4%,绝大多数所学专业与审计无关。经过继续教育,全局拥有审计师、会计师等中级职称13人,占在职人员的40.6%。大部分审计人员只偏重财务方面的知识,既懂财务审计,又掌握财政、金融、基建等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非常稀少。其二,年龄结构不合理。县级审计队伍年龄结构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状况,中老年干部比率偏高,3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严重短缺。以我局为例,全局32名在职干部职工中,30岁以下的3人,占9.3%;30—40岁的9人,占28.1%;40—50岁14人,占43.8%;50—60岁的6人,占18.8%。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28岁,局班子平均年龄41.4岁,整个队伍年龄老化且出现断层,没有形成合理梯队。其三,队伍结构不合理。从我局职干部职工中来看,离岗退养2人,主任科员5人,班子成员10人,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占在职干部总数53.1%,领导职数占有比例过大,造成“官多兵少”现象,审计任务重与审计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

(四)干部职工待遇偏低。

  一方面,干部职工的经济待遇低。特别是实行津补贴制度后,审计部门的经费压力更大。xx县政府很重视审计工作,每年采取将审计罚没款按50%的比例返还的方式,保证了审计部门的工作经费。尽管如此,我局基本上还是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干部待遇在县直单位处于中下游水平,与省市垂直单位更不能比。因为待遇不高,我局下属单位县审计技术服务中心15名工作人员中,就有6人外出务工。去年以来,局机关有3名干部提出外出另谋高就,因人手太紧而没有被批准。另一方面,工作任务重,一些正当的福利待遇如加班补助、探亲假、带薪休假等得不到保障。再一方面,政治待遇难以理顺。因职数限制,审计干部升迁机会少,有的审计人员一辈子都没有解决副科待遇。20xx年以来,从我局内部提拔的副科以上干部仅5人。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编制有限。

  县级审计机关都有这样的感觉:想进人,但没有编。编制问题是制约审计队伍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根据公务员管理有关规定,县级行政单位,必须经省级人事主管部门审批,面向全省范围招考。因我县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已经超编,近两年省人事主管部门一直没有同意我县。因此,尽管我局曾多次请示县政府,在全县公开招考审计人员,但一直没有得到落实。长此以往,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必将更加突出。

第二,政策制约。

  一方面,政策性安置任务重。县级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县政府安排的一些政策性接收任务。20xx年以来,我局及下属单位审计技术服务中心共调进10名工作人员,除2名班子成员是县委安排调进外,其中照顾性“养老”从乡镇调进主任科员3名,政策性安置复退军人5名,科班出身的少,不懂业务的居多,影响了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公务员管理门槛高。湖南省人事主管部门规定,凡20xx年10月13日以后进机关的非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以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通过市级、县级公务员过渡的工作人员,一律不予认可公务员身份。我局审计中心8名工作人员就面临这种情况,享受不了公务员应有的经济待遇,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培训滞后。

  目前,县级审计队伍的培训及后续教育工作滞后,是造成县级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上级审计主管部门的业务培训并不多,而且培训的时间短,加之基层审计人员人手少,任务重,几乎没有时间参与业务培训,因此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太强。此外,对新进审计队伍的班子成员,上级主管部门并没有统一组织专业培训,导致新进班子成员的业务能力都不强,工作打不开局面。

三、参考建议

  针对县级审计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三点建议,供上级审计部门参考:

(一)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促进审计队伍健康发展。

  一是改变现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审计机关垂直管理。实行垂直管理,是适应新形势下对国家财政进行有效监督的需要,建议审计署在这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这不仅能有效保证地方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也有利于全国审计系统加强业务建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发挥审计主管部门的作用,严把“进人关”。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对拟调入审计机关的人员,由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统一考试,在考试合格的基础上,再由审计机关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特别是对一些政策性安置,上级审计部门应为县级审计机关撑腰,严格把关。三是解决编制难题,畅通专业技术人员入口。针对县级审计机关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而公务员编制需省级人事主管部门审批的现状,恳请审计署从审计事业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协商研究,特事特办,建立审计专业技术人员流入机制,给县级审计机关一定的公务员编制,允许县级审计机关每年面向社会招考审计、计算机、金融、工程预决算、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促进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审计人员待遇。

  一是将县级审计机关的经费纳入中央或省级财政,解决基层审计机关的后顾之忧。建议审计署实行“罚没款上收,经费下拨”的办法,将县级审计机关的办公经费及人员工资纳入中央或省级财政管理范畴,减少因地方财政不足对审计机关的影响和制约。二是建立健全审计人员职务晋升机制。建议审计署商中组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审计系统公务员双重管理办法,特别在审计人员职务晋升上制定具体办法规定,参考学历、工龄、任职年限和考核结果等各方面的因素,对那些从事审计工作时间长、业绩突出的干部解决副主任科员或主任科员待遇,充分调动基层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建议审计署以省为单位,力争用3—5年时间,对全国审计人员进行轮番培训。特别对于新进班子成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领导审计、科学审计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改进培训方式。延长培训时间,保证专业培训时间至少在两个月以上。充分发挥南京审计学院的教育基地作用,加强对基层审计机关业务骨干和班子成员的培训。审计特派办、审计厅的专家应多到基层审计机关进行现场培训,手把手进行业务指导。有系统地组织开展省级、市级、县级审计机关的经验交流,相互切磋,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三是注重培训效果。进一步注重加强对县级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重点对计算机应用、基建投资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领域进行专业培训,全面提高基层审计人员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