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 > 调查报告 > 内容页

教师发展的调查报告

教师发展的调查报告(通用5篇)

教师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时至今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年,十年来课程改革的舆论宣传、政策引导、课程开发等硬件建设已有了长足进展。有学者指出,“当前课程改革己进入急需内驱力实现新提升的攻坚期”,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问题。因此,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迫在眉睫。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范围涉及河南省的五个地区,每个地区随机选择不同层次的初中5所,其中城市学校2所,农村学校3所,确定的样本容量是在95%的置信水平下,5%的抽样误差所要求的132个样本,其中城镇中学语文教师为53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为79位。考虑到发放的问卷不可能全部收回,因此实际上发放了140份问卷,回收了132份,有效样本为116份。

  调查工具包括:教师问卷、教师访谈提纲各一份。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如下三个方面:初中语文教师的基本情况;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情况。

  调查结束后,在个别样本学校随机抽取访谈对象,共对20名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访谈内容按“访谈提纲”进行,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进行了部分调整。另外,每个地区选取一所学校的教师座谈。本次调查共召开教师座谈会5次,参加教师30人。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师基本情况。

  从表1可知:初中语文教师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以女性教师为主,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协调发展。从年龄和教龄结构看,都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中青年教师队伍庞大。实现专业成长的客观基础较好。从职称结构看,获得中学高级职称的初中语文教师少,比例不足百分之十,且多集中于16~25年教龄的教师中。这表明:在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中,缺乏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也缺乏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成果突出的青年破格人才。从教师的学历结构看,绝大多数教师学历达到大专及以上水平,具体数据见图1。但从图2(横轴中的数字代表各选项,其对应关系为:①全日制大学毕业;②通过自学考试;③通过电大、函授方式;④其它)中可以看出有70.7%教师的最高学历是通过在职学历进修取得的。这一方面说明教师学习基础较好,实现专业发展的条件适当。同时也说明速成式的在职学历进修导致初中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不高、专业能力不强,专业提升的空间较大。

  (二)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情况。

  笔者主要从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方面来探测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

  1、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理念情况。

  由于教师的专业理念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笔者主要从教师的专业态度、职业道德与教师的语文教育观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了考察。

  调查得知,76.9%的教师表示“热爱”或“比较热爱”语文教育工作;81.9%的教师表示“有”或“有时有”成为语文教育家的梦想;83.5%的教师表示对未来的语文教育“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可见,从总体上看,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比较乐观的,对待学生充满朴素的情感,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主流也是积极向上的,教师们非常明白自己的职业道德内涵,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绝大部分教师丁作态度认真、责任心较强,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教师对职业的满意度堪忧,在对职业的满意度上,47.1%的教师“基本满意”,52.9%的教师“不太满意”。如果再给一次机会让他们重新选择,44%的教师表示不会再选择当语文老师。在访谈中,多位教师谈到离职、调职,对教师职业前景充满失望和悲观,存在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

  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正确。超过95%的初中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或学习了相关课改和学科理论,对新课程理念熟悉或较为熟悉;63.8%的教师表示积极或较积极的进行语文课程改革;91.8%的教师表示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重视学生学习积极的发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当问及课改后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时,有76.9%的教师认为主要是完成教材上要求讲授的内容,批改作业、写教案、班主任还增加“处理班级事务”。23.1%的教师表示能够认真整理丁作素材、阅读教学理论书籍、收集教学资源等。可见,语文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语文新课程的认识还只停留于理论层面上。

  2、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情况。

  教师知识是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以及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也关系到教师的发展。38.46%的教师表示自己所拥有的中文专业知识完全能够胜任教学工作,60.44%的教师表示基本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只有1.10%的教师表示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方面,37.36%的教师表示完全够用,58.24%的教师表示基本够用,只有4.40%的教师表示不能够胜任教学丁作。可见,初中语文教师的中文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基本能够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但随着课改的深入、新教材的全面推广,教师们普遍感到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需要不断补充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教师对各种知识的渴望程度如图3所示。(横轴中的数字表示各选项,其对应关系为:①文学、语言学、写作学等学科专业知识;②新教材的教材分析、文本解读等知识;③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知识;④教育科研知识;⑤其它学科的新知识。)

  3、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情况。

  教师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除具有一般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如教学表达能力、师生交往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从图4中可以看出:教师们对“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表达”及“师生交往能力”比较重视。说明教师普遍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而教学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与自学能力遭到教师们的冷落。可见,教学研究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帮助,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适当的运用,但没有过分依赖。对“自学能力”的冷漠说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三)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情况。

  语文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途径与方法有多种,何种途径、方法对语文教师最适合,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呢?

  从图5可以看出:“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反思与教学科研”、“与同事(或学生)交流合作”,这三种方式是教师自己发展、积累的行为,基本上属于教师自己独立完成。而外部的各种培训似乎并不受教师欢迎。“参加各级各类教学交流活动”“上级组织的培训”“听专家讲座”等方式对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大,甚至收效甚微。“专门的新课程改革培训”本应受到教师的青睐,但从调查结果看似乎并没有收到期待的效果,教师并没有感到自己的专业水平有多大提高,这是值得反思的,为什么我们的培训不能贴近老师的心?到底是培训的内容、方式还是时间安排上出了问题?还是新课程的理念与现实的应试教育相冲突,以致对教师的影响大打折扣,导致教师的认可度降低?

  进行了补偿教育以来,教师学历提高很快,绝大部分教师都已取得大专以上的学历,但教师认为“学历进修”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是很大。可见,通过学历进修,能力上虽然也有所提高,但提高的速度显然跟不上学历提高的步伐,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从图6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坚持读书”或“经常读书”的人数并不占多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教师认为“阅读专业书刊”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所起作用甚小了。究其原因,2.20%的教师认为“无书可读”;9.98%的教师认为“完全可以胜任日常教学,没必要读”;84.62%的教师认为“教学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

  四、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语文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淡薄。

  大多数语文教师处于个体被动专业发展时期,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意识,他们的专业发展需要外力的推动。多数语文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无明确计划,近三分之一的老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没有计划。有7.69%的语文教师能够坚持写教学日记,有20.88%的老师回答从不写教学日记。访谈及问卷调查中都涉及到了有关教师阅读的一些问题,笔者发现教师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不够高,学校图书资源不够充足,教师藏书很少,教师知识更新速度十分缓慢。

  2、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

  语文教师知识老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师年龄偏大,所受的专业培训是80年代以前的培训,不会说普通话、不能用计算机、用老方法教学,知识结构已经老化,虽然后来通过进修获得了大专或本科文凭,但是专业水平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初中教师存在严重的“拔高”使用。不少学校特别是在农村,许多教师都是从小学调进来的(主要是中师生),这部分教师所受的专业培训是小学教育,他们的知识结构不符合中学生的教育特点。

  教学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业工作,仅通晓一门学科并非必然地使他成为该学科的好教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在通晓所教专业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具有教学的知识。然而,通过对语文教师平时读书情况的调查得知,85.4%的选考试辅导类,58.6%的选语言文学类,23.6%的选休闲消遣类,12.67%的选教育学、心理学类。可见,教师的学习面普遍较窄,学习欲望不强,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方向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忽视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方面知识的学习。

  3、教师培训低效,缺少专业学习引导。

  据调查,27%的教师认为教师培训的意义非常大,有22%的教师认为教师培训意义比较大,二者之和为49%,所占教师人数不到一半,甚至有12%,的老师认为当地的再教育专业培训是“根本没有任何帮助,纯粹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他们将“继续教育”戏称为“继续交钱”。教师培训遭到各方的质疑和批评,究其原因主要有:培训者缺乏对中小学实际状况的了解;培训经费短缺;培训内容不合理等。

  (二)建议。

  针对以上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1、使教学反思制度化,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针对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淡薄这一问题,学校或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如周五下午或每天晚上),对一周或一天的日常专业生活进行反思,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自己的进步和尚须努力之处。这样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个自我剖析的档案,以便更好地了解自身专业发展的变化、进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可以采取的有关措施。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疑惑和困难,当他通过自身的努力不能得到解决的话,他必须寻求外在的帮助和支持。同事,作为最近的“同伴”,成为教师首先考虑的对象,能够得到其他教师的支持,同样能够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因此,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强化教师自我发展意识而言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捷径。

  2、提高教师自主学习意识,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

  教师总是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新环境。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不断地适应和促进教育教学丁作,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开展。而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强制性的学习与培训往往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只有发自学习者自主需要的学习才能引起学习者的共鸣,因此,通过持续不断地自主学习以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从教能力是教师工作与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前所述,语文教师存在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就更需要教师加强自主学习,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在系统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对语文教师而言,复合型知识结构主要包括: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3、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针对当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培训效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加强专业引领,优化培训队伍。在培训队伍的组建上一方面改革人事制度,以不同的方式引进新的培训人才,实行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加强与大学、教研室的合作与交流,并要求每位培训人员走进基层学校,走近一线教师。其二,加大资金投人,增加培训费用。培训质量的保证当然需要有培训资金做物质基础。在培训费用上一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使培训费用总量增加;另一方面保证培训费用专款专用、严禁上扣下挪,合理规划。其三,更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为提高培训效果,应该尝试给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以不同的培训方式和不同的培训内容,减少大一统的培训方式,避免培训知识的陈旧与重复。其四,制定相关制度以保证培训顺利实施。以上三点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关制度的保证,因此有必要加强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制度的制定。

教师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2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外语教师发展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普通高校处于薄弱学科的外语学院普通教师状况,笔者进行调查,以补充推进前人的研究,并试图探讨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一、调查设计

  (一)问卷设计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试者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职称、性别、专业方向、教授学科方向;第二部分为20道题,考察受试者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发展需求。问卷设计综合以往文献研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适合被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受试者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的教师来自外语学院,教授英语专业课或大学英语课。所在学校是一所市属工科院校,文理学科兼有,以工科为主。年龄20—29岁占5%;30—39岁占47%;40—44岁占13%;45—55岁占24%;未注明4人占11%。

  职称的分布:讲师22人,占58%;副教授5人,占13%;教授2人,占5%;助教2人,占5%;未注明7人占18%。男女比例为1:7。所学专业语言学居多占47%,其次翻译8人,占21%,文学4人,占11%。英语专业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师比例为1: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理念与认知

  表1

  被调查的外语教师将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定位为语言讲解者的占42%,语言示范者占18%,语言交际者占37%。这侧面反映出他们的教学风格,充当讲解者意味着课堂教学是通过讲解语言点、语法知识、词汇、修辞等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来完成。充当讲解者的教师中,69%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选择语法翻译法。充当示范者的教师,只有1人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任务法,其他人都选择交际法。充当交际者的教师,选择交际法的人次最多,任务法次之,语法翻译法最少。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反映出对教学的认知,依次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的组织。

  在回答外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问题上,47%的教师认为是培养外语学习能力,34%认为是指导外语学习方法,8%认为是传授外语知识。认为传授外语知识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角色选择上,全部是语言讲解者。更多教师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和掌握有效的方法。如何实现这一作用?通过语言讲解、示范还是交际?恐怕不是简单的一种形式能应付得了的。学生如何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教材的难度、体裁、趣味性、学生接受的态度、原有的知识结构、练习程度、新旧知识衔接,这些复杂因素没考虑进去的话,教师讲解还是示范都只是留下肤浅的记忆。交际教学被认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互动教学,但如果学生因恐惧焦虑抵触或原有知识不够,对话题生疏,自信不足,会产生抵制不合作,教师的交际活动可能变成独角戏。接受调查的这所学校是二类本科院校,学生原有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偏远地区学生听说尤其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与学生进行交际活动显然有困难。一些教师选择面对现实,采用对学生相对安全、易于接受的知识灌输。但这种方法会导致枯燥乏味,学生听说水平停滞不前,能力提高缓慢。

  面对这种两难情况,教师渴求掌握有效方法,让学生行动起来,积极学习。希望与学生的关系更为积极互动。因此,在师生关系上,无论是作为语言讲解者、示范者,还是交际者的教师,较多选择交际关系,其次交流关系,较少选择教与学的注入式教学形式。在大学英语教师的优秀标准是什么的问题上,66%选择方法得当,16%选择讲解透彻,13%选择知识广博,5%选择语言地道。学生的主动参与已被大多数教师视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上好一门课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的问题上,63%选择善于调动学生积极配合;26%选择学生有很大动力;11%选择教师备课认真充分;没人选择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或课文的趣味性。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许多教师都关心这一问题,也是许多教师感到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必备知识。在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知识问题上,选择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80%的人选择教育学理论,66%选择心理学理论,55%选择科研方法,47%选择语言学理论。

  (二)教学方法与能力

  关于教学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不同定位,选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虽倾向于某一方法,但教师会根据具体需要,尝试不同做法。因此,有些教师不止选择一种方法,58%的教师选择两种或以上方法,其中32%的教师选择三个方法。

  在处理课本练习问题上,53%选择部分练习题,抽查完成情况,37%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其中5%的教师采取以上两种办法,16%的教师让学生一起逐题做练习。

  在“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问题上,74%选择尽自己的能力回答,其中13%同时还选择要学生自己去查工具书;18%选择与学生一起查工具书,其中2%同时选择尽自己的能力回答。那么教师对自身的能力怎样看待?95%的教师认为自己具有教学能力;32%认为具有科研能力;26%认为具有课程设计能力;11%认为具有教学评估能力。无论认为自己有还是没有科研能力,在全部教师中97%都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其中5%申请过部委课题,11%申请过北京市课题。课题涉及课堂教学、语料、学生学习策略、文学、修辞等方面。

  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培训,缺乏正规科研方法训练,在科研工作开展方面,感到困难重重。对变量的设置控制干预、科学方法统计处于肤浅的认识中,妨碍教师们的科研活动。在没有选择科研能力的教师中20%认为如果有进修机会,最希望学研究方法。

  在你认为自己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哪一种能力最强问题上,53%认为是讲授能力;34%认为是引导启发能力;16%认为是组织能力;8%认为是解答能力;无人选择交际能力。即使选择教师角色为交际者的教师,47 %认为是讲授能力,其余教师一半认为是引导启发能力,一半认为是组织能力。但在交际课堂中,语言教师要充当三种角色:交际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表现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交际能力不仅起到示范作用,也激励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口语活动,保证活动质量与饱满度。英语交际能力涉及英语基本表达能力及英语基本技能,如果这些基础能力欠缺,势必影响到交际。在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基础知识的问题上,选择最多的是英语基本技能(84%)。英语基本能力的不断提高,关系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培养英语语感,而且影响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与管理。

  (三)自我发展需求

  外语教师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探索实践的过程。无论新手还是熟手,都要通过学习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运用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供思考的切入点和科研活动的.理论依据。但由于种种原因,外语教师发展缓慢,处于困境之中。在影响自己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问题上,37%认为教学负担过重,29%认为没有进修机会,21%认为动力不足,18%认为生活压力,8%认为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其中11%的教师选择了三种问题,都包括教学负担过重。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82%周学时在12学时以上,其中24%周学时达到14—20学时。授课最少的教师也达到8—10学时。繁重的工作,缺少进修机会,成为教师发展的主要障碍。选择动力不足影响教学能力提高的教师,一半教师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职称或长工资,一半是得到进修机会;而生活压力大的教师86%最大的愿望是提职称或长工资,其余是得到进修机会。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师的最大愿望是长工资。对于这些教师而言,生活摆在职业发展之前。如果生活有保障,才能全心专注事业发展。此外,缺乏进修机会,导致丧失学习动力。缺乏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进修条件,成为遏制外语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师还是渴望提高自身水平的,26%的教师目前的最大愿望是得到进修机会。关于进修方式,45%选择出国进修,32%选择减轻工作量在职进修,16%选择利用寒暑假进修,8%选择国内访学。作为外国语言学科,出国进修无疑是最理想的形式。近一半的教师选择出国,表明教师希望亲身体验目的语国家语言与文化。出国不仅开阔眼界,而且对提高英语基本技能,增加对英语国家人文地理文化的感性认识,提高英语发音表达的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出国机会十分有限,一所普通市属院校所提供的出国机会主要来自两个渠道,国家留学基金和北京市高师培训中心的国外访学。全北京市不超过50个名额,年龄一般限制在40岁以下,职称要求副高。许多教师都被排除在外,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教师更需要接触真实语境。

  要求减轻工作量在职进修,反映出目前过重的教学负担让教师无暇考虑自身业务的提高。从最近两年教师进修的情况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29%的教师没有接受培训;11%的教师为接受长期培训;61%的教师仅接受短期培训,内容涉及教学法、应用语言学、心理学、翻译、文学、研究方法等。不仅是时间的问题,培训机会也较少。每年除了两次岗前培训和申请国内访学以外,上半年只有一次北京市高师培训中心组织的短期培训,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科研方法与项目申报等。授课形式为面授加网络,或者完全是异地观看现场直播的录像,效果与网络学习没有太大差别,教师更青睐面授。

  测试中,无人选择网络学院作为进修形式,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与灵活性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同时也反映出网络教学形式的弊端,如不能及时解惑,网络沟通有限或表达不畅等。

  在进修授课方式上,42%选择研讨班,39%选择讲座式,13%选择工作坊。在进修内容上,29%最希望学教学法;26%最希望学应用语言学;24%最希望学研究方法;教育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基本技能、语言学理论、文学均在5%以下。可见,教师目前最关心的一是获得最新教学技巧,更新教学模式,期望带来新鲜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二是如何反思教学的结果,融入科研活动当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三、启示与思考

  普通高校外语教师渴求掌握有效方法,让学生行动起来,积极学习,但缺乏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培训,不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缺乏正规科研方法训练,不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渴望进修,但教学负担过重,缺少进修机会;教学考评单一,不明确具体,不体现优劣差距,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渴望出国进修,或减轻工作量在职进修,进修形式要求多样。鉴于上述问题,一方面要改革教学形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力度,减少教学时数,开发丰富有趣的教学软件,加强相应监管,保证质量。同时,借鉴美国一些研究型院校的做法,大学一、二年级基础外语课程由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助理(teaching assistant)承担一部分,由院系专门的外语课程协调人(program coordinator)来指导和协调他们的教学[1]。

教师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3

  一、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镇羽绒服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许多制约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产品档次较低。我镇羽绒服装产品以背心为主,面对中低档市场,出厂价格每件15元左右。虽然大多都注册了商标,但没有一个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不高。

  三是生产方式落后。我镇羽绒服装行业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厂房、仓库设在家中,几台机器、几个工人就是一个工厂。规模较大的也由于厂房和工人等问题,采取分散设点的方式进行生产,加工点遍及全镇及周边乡镇和县区,安全隐患大,不利于先进工艺的实施和企业的管理,以至于在境内甚至无法找到一家有一定规模、较为正规的羽绒服装厂。

  四是扩大生产困难重重。由于我镇羽绒企业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没有可用于进行质押的固定资产,无法获取贷款,企业很难做大。同时由于受场地、职工宿舍硬件设施等制约,也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五是行业管理松散。我镇羽绒企业户数多、规模小,缺乏统一的行业协调管理,没有技术研发、原料采购、市场营销等行业服务组织,各自为政,相互竞争,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六是财政贡献率不高。我镇羽绒行业年产值2亿元以上,但财政贡献率却很低。一方面是由于企业采取分散设点的生产方式,有的加工点在外乡外县,税务部门无法掌握真实的生产销售情况,很难做到应收尽收。另一方面由于沿海等地区在开具增值税发票时给予较大优惠政策,许多产品进超市需增值税发票的企业都在外另设公司,导致大量税源外流。

  二、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1、产业链条完整,成本优势明显。我镇有羽绒服装生产企业100余家,绒毛加工、印染、绣花、辅料生产、包装等配套企业30多家,布料、羽绒等主要原材料也有固定的供应商,产业链条完整,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明显。

  2、销售网络健全,市场空间广阔。我镇羽绒背心遍销全国各地,在各大中城市都有直销点和代理商,与500余家大型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加上每年秋冬季节遍及各地的企业直销短期门店和摊点,市场网络健全,销售方式灵活,若不断推出新产品,适时拓展国际市场,市场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3、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后劲增强。我镇羽绒服装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工人和经营管理销售专业人才,创造了公司+农户的灵活经营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扩大再生产的资本。随着我镇青石行业扶大抑小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必将使大量资本转向羽绒行业,为羽绒服装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4、宏观环境优化,发展时机成熟。我镇距羽绒名城共青不足10公里,苏共大桥的建成通车为我镇利用共青的羽绒服装产业资源、承接产业发展、融入共青经济开放区和湖生态经济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大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系列政策,为我镇羽绒服装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同时,随着十二五规划编制及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启动,用地等制约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加上3.5万伏变电站、万吨自来水厂等项目的投入使用,羽绒服装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加快发展的条件充分,时机较为成熟。

  三、加快发展的建议要求

  为解决制约我镇羽绒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工业园区化的思路,经过广泛调查论证,建设羽绒工业小区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镇拟在境内红星村星共公路边规划建设500亩的羽绒工业小区,第一期征用土地200亩,完成三通一平,将分散于各地的羽绒加工点集中到园区,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知名羽绒企业入园,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目前,我镇已完成羽绒工业小区建设的前期调查摸底、选址规划等工作,为加快建设步伐,特请县政府帮助解决以下问题:

  2、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园区道路建设资金立项支持,协调供电、电信等部门架线入园,同时从资金方面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

  3、为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协调金融部门为园区企业建设发展提供20xx万元以上贷款,做好企业土地、厂房等固定资产质 押贷款的协调工作,为入园企业安排500万元以上返乡创业等贴息贷款。

  4、给予入园企业优惠政策支持。按照县工业园和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从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予入园企业支持,特别是在开具增值税发票时从羽绒等原材料进项抵扣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企业入园,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教师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4

  一、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步伐加快、总量持续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对外影响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粮油、生猪、茶叶、烤烟、中药材等为重点的农业主导产业,以烟草、设备制造、化工、建材、矿产冶金和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工业支柱和以旅游业、房地产开发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xx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由xx年的26位提升到19位;xx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0.81亿元,增长13.1%,三年年均增长12.4%,增速比“十五”期间加快3.7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累计完成30.56亿元,xx年达到13.25亿元,增长32.2%,年均增长21.27%。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72亿元,增长24%,年均增长16.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6亿元,增长23.5%,年均增长2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167元,增长20.3%,年均增长17.56%。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360元,增长20.2%,年均增长18.1%,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但是跳出南郑看南郑,我县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破解的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仍然比较滞后。经济总量仍然较小,xx年尽管我县生产总值达50.81亿元,但与位居全省首位的神木县相比相差近3倍,神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70349元,我们是10307元,仅是神木的14.65%。财政总收入神木是712050万元,我们是107187万元,仅是神木的15.53%。发展速度仍然较慢,xx年,全省83个县市中,有53个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据汉中市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市生产总值增长12.8%,南郑增长13.3%,均低于全省14.4%的增幅。农民收入依然偏低。xx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64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3.9%。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93元,占全省90.4%,南郑农民人均纯收入xx年3360元,虽略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但与全国相比差距仍在拉大。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

  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然突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特色基地规模小,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品质量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偏小;工业骨干少,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

  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综合抗风险财政体系尚未形成,单极化(烟财政)现象十分突出,财政自给率仍然较低,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能力脆弱。培育壮大群体支柱财源,构建综合抗风险财政体系的任务十分紧迫。四是城镇化水平不高。目前全国城镇化水平为44.9%左右,全省为40.6%,而我县仅为33%。特别是县城人口少,规模小,难以形成聚集和辐射带动效应。

  二、思路和重点

  尽管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但同时也面临难得的机遇。从大的方面来看,

  一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近一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服务业等,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

  二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了农业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经济园区建设、交通、城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随着西汉、成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规划中的宝鸡至南充铁路、西汉蓉高速铁路、襄樊至天水国家级高速公路、宝鸡至巴中高速公路、汉中机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使南郑有望融入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经济圈、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圈和以武汉为重要节点的长江中下游经济带,为我们突破交通等瓶颈制约、加速信息沟通和经济横向联合,扩大招商引资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三是由于东部地区产业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急于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对于我们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城乡面貌,提高民生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是我县生物、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丰富,为我们立足资源抓特色,依托特色强产业,围绕产业上项目,依托项目求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特色取胜的路子提供了巨大潜力。五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县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人民谋发展、促和谐、奔富裕的真切期盼、参与热情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为我们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率先突破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保证。

  综合分析各种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壮大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任务,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机制创新为动力,持续推进“五大突破”,着力发展特色经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全面提升劳务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努力构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南郑。力争到20__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达到8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 %,达到 15450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20 %,达到3.87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3 %,达到 30.7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6 %,达到5600 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我县经济发展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

  一是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产业,按照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的要求,发展壮大优质粮油、茶叶、烤烟、生猪、中药材、蔬菜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蚕桑、苗木花卉、藤草编等后续产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攻坚,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优势、规模连片、相对集中的原则,推进“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多乡一业”转型,加快建立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粮油产业要建设平川、丘陵二农区优质粮油产业带,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3万亩。建成米仓山沿线9万亩生态茶叶产业带和丘陵小南海、塘口、两河等13个乡镇4万亩优质烤烟产业带。

  以发展专业村、万头养猪场为重点,带动家庭养殖,建成全省生猪养殖大县,年饲养总量达到175万头。中药材产业要突出骨干,加快gap生产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蔬菜产业重点在汉江、濂河、冷水河沿岸发展精细菜、地方特色菜,扩大设施蔬菜规模,在元坝、碑坝等山区发展野生菜、高山菜,建设7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柑桔产业建成梁山山脉沿线4万亩柑桔产业带。

  二是精心培育龙头企业。要扶持壮大一批,选择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打造县域名牌产品。嫁接改造一批,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引进有资金实力,有科技含量、品牌市场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注入资金、引入机制、引进技术,使之尽快壮大起来。招商引进一批,鼓励引导各类工商企业、技术院校、投资商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实施品牌战略,把资源、资金、技术向骨干龙头企业聚合,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三是建立健全与产业化配套的服务体系。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切实做好试点县建设工作,高标准建设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纪人队伍,直接为农民提供生产、营销、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2、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培育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坚定不移地走县域工业化道路,重点抓好卷烟、设备制造、建材、矿产冶金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工业主导产业,加快中小企业示范县建设步伐,培育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实现工业经济总量扩张、质量提高、水平提升、效益增加。工业经济总量年均增速25%左右,力争到20__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由xx年的44.99%提高到70%左右。力争到20__年末,培育年产值30亿元的企业2户以上,10亿元左右的企业2户以上, 1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的'个数由xx年的34户发展到70户以上。

  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搭建企业发展平台。围绕“两园两区一带”(即梁山建材工业园区、碑坝矿产冶金工业园区,草堰机电设备工业聚集区、阳春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大河坎至阳春濂水河流域中药材种植及提取加工产业带)为重点,科学合理布局,高起点编制园区规划。增加建设投入,抓好工业园区道路、供排水、供电、环保设施等基础建设,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引领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催生新的产业群。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市场化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让利于企业、促其发展。

  二是狠抓骨干工业企业培育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重点扶持行业优势明显、代表性强、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产业链长,具有较强带动力的企业发展,帮助其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上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建立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联动协调机制和推进机制,强化重点工业项目的规划、论证、报批(核准)和建设工作,确保工业项目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实施好“330工程”(即:培育30个骨干企业,30个科技型企业,30个成长型企业),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快速成长。

  四是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推行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新企业管理,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权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改变企业产权单一、管理落后而造成的效益低下问题。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改造。

  3、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打造县域经济的有效载体。

  一是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实施重点突破,持续推进城镇化发展。到20__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支撑、以集镇为基础的全县城乡一体化框架,县城和建制镇、集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化率达到35.4%,城镇人口达到19.6万,力争使全县城镇化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陕南处于领先地位。

  二是切实抓好县城建设。依托我县毗邻汉中市区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汉中“双百”城市规划实施、加快“一江两岸”开发建设和城市重心南移的良好机遇,按照“相互呼应、功能对接、产业互补、融为一体”的原则,以汉南大道、大河坎东片区开发建设等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变城市面貌,加快推进周家坪、大河坎城区与汉中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使县城成为汉中今后商住、休闲发展的重点新区。

  三是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重点发展西汉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宝巴高速公路沿线,以及汉宁公路、二南公路、汉通公路沿线城镇带建设。将圣水镇、梁山镇、阳春镇、高台镇、新集镇、元坝镇确定为县域北片一级城镇发展轴带,并积极争取将梁山镇、新集镇、圣水镇申报为全省100个重点镇扶持范围;黄官镇、青树镇、牟家坝镇、碑坝镇确定为县域南片一级城镇发展轴带;濂水镇、协税镇、红庙镇为县域西片二级城镇发展轴带;小南海镇、法镇、湘水镇为县域南片二级城镇发展轴带;到20__年将胡家营乡、喜神坝乡发展为建制镇。

  四是加强城镇规划编制和管理。积极争取省、市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规划投入,启动县城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汉中“双百”城市规划修编县城总规和城镇规划、村庄规划,xx年底前完成县城总规、建制镇规划修编工作,到xx年完成12个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到20__年完成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4、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及第三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围绕“打造汉中休闲旅游目的地”与“秦巴天府·水韵汉中”旅游品牌,按照“山水南郑·诗画家园”主题形象,认真实施全县旅游总体规划,以开发黎坪和天汉水城旅游区为重点,加快黎坪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设施工程。加快天汉水城旅游区开发建设步伐。狠抓小南海、龙岗寺等宗教和历史文化景区开发,提高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结合“和谐城乡游”和新农村建设,加快青树、红庙、黄官、元坝和小南海等旅游重点集镇建设,改造城镇风貌,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名镇。加大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大力扶持发展农家乐。开发旅游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二是扩大旅游宣传营销。以唱响“黎坪”和“天汉水城”两大品牌为重点,全面实施“三位一体”宣传模式,通过定期举办“两节一会”、设置宣传牌、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方式,提升南郑在外知名度和旅游美誉度,塑造“山水南郑·诗画家园”良好旅游形象。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旅游合作机制,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宣传互动、联合促销、共同受益。

  三是创新旅游发展机制。坚持旅游经营项目市场化运作,实行旅游开发“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鼓励国有、集体、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股份制或其它经营方式投资开发旅游项目。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到20__年,年接待游客达1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12亿元。旅游总收入在gdp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一是培育壮大民营主体。围绕放宽准入领域、精简审批项目、落实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四个环节,结合构建县域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矿产开发、建筑房产、三产服务和机械加工六大工业体系,大力发展企业集聚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鼓励全民创业。放宽企业名称、投资主体、经营范围、出资期限、出资方式、经营方式、投资领域、投资比例等限制;健全完善小额贷款、信用担保、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服务等创业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适当放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广大群众不拘形式、不拘规模自主创业,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基础。

  三是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度。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有功人员。加快构建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破解中小企业资金难题。到20__年,全县民营企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年均递增15%;总产值达到60亿元,年均递增15%;工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年均递增15%;营业总收入达到90亿元,年均递增15%;初步形成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格局。

  三、措施和对策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着眼于打造汉中最具优势的投资环境,大力建设透明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规范有序的执法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功能完备的人居环境,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我县的区位、资源优势,加大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推介力度,凭借优势项目、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和优良环境激发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办法、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直接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形成招商引资工作合力。加强招商引资成果后续工作的落实,竭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每年县财政投入资金600万元,用于生猪、茶叶、中药材等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及后续产业发展。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要加大财政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财源建设激励机制,将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作为考核部门和乡镇的重要指标,年终对完成任务的部门或乡镇进行奖励。

  四是提高金融保障水平。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进一步加大对县域工业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好企业贷款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资金投入,帮助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融资产品。

  五是坚持科教兴县,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为工业、农业和劳务输出培养技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训长效机制。加快实施县乡实用人才工程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重视培养和挖掘使用县内人才,注重吸引外来人才,拓宽取才、引才渠道,形成纳才、用人的良性机制。全面实施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注重培育和保护农村科技大户。设立县域优秀人才奖励资金,重点奖励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一线优秀人才。建立科技投入的保障机制,增加县本级科技投入,改善基层科技基础条件。到20__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六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狠抓干部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及成员驾驭市场经济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积极选拔在发展经济中成绩突出的优秀基层干部进入各级党政班子,注重把熟悉市场经济、城市管理、招商引资等方面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为乡镇、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的各级组织建设成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为推动南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

  加强对《南郑县科级干部管理有关规定》和县委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考核,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落实科学发展有创新、发展县域经济有实绩的,给予表彰奖励,特别优秀的,予以提拔重用。定期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进行研判,及时研究解决班子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经济发展情况巡查制度,每年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各乡镇和县直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推动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巡查,并及时予以通报。通过强化干部监督和管理,促进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绩。

教师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5

  一、国有林场的基本情况

  我州国有林场于1957年在天柱县十里冲建立第一个国有林场后,到目前为止,全州现有国有林场18个,经营面积70.29万亩,有林地面积64.8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756.93万立方米。在国有林场现有的森林面积,材种多为用材林,树种多为杉木和马尾松;在有林地面积中,公益林为39.46万亩,商品林为30.8

  3万亩。全州国有林场在册职工总数为20xx人。其中:在职职工人数为1277人,离退休人员771人。在在职职工中,上岗职工467人,分流安置下岗职工699人,下岗待安置111人。在全州18个国有林场中,除州国有林场为定额拨款单位外,其余17个国有林场均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二、改革脱困的情况

  我州除从江县外,其余17个国有林场都处在天保工程区内。实施天保工程以前,多数林场的经济来源都靠采伐木材,经营结构单一。加上有木材作为经营来源,调进林场的职工越来越多,人浮于事。实施天保工程以后,停伐了木材,林场没有了经济来源,停发了职工工资,国有林场出现了经济危困。为摆脱经济危困,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帮助下,我州各国有林场都编了改革脱困实施方案。

  我州国有林场改革脱困实施方案力求在以林为主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和森林景观,大力发展种养业和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同时,强化内部管理,精简管理机构,加大职工分流安置的力度,维护了林区稳定。我州各国有林场改革脱困方案都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几年来,我州国有林场的改革脱困工作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帮助下,从xx年开始试点,到目前为止,取得了以下的成绩。

  (一)强化内部管理,推行全员竞争上岗

  为改变林场职工多,人浮于事的局面,我州国有林场首先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推行全员竞争上岗。该项改革首先是精简林场管理机构,第二是定岗定员,第三是全面竞争上岗。以黎平县花坡林场为例,该场经营面积7万多亩,通过改革,内设机构由9个股室减少到4个,后勤管理由67人减少到16人,生产岗位204人减少到36人。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强化内部管理竞争上岗,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

  (二)加大了分流安置的力度,确保社会稳定

  我州国有林场强化内部管理,定岗定员后,产生了大量的富余职工,给林区稳定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为确保稳定,我州国有林场积极开展了分流安置工作。一是通过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的实施,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从事森林管护工作;二是通过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实施,安排富余职工从事营造林工作;三是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和开展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安排富余职工。通过努力,全州共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699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积极开展国有林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近几年来,由于林场经济危困,发不起职工工资,职工生活非常困难。为解决林场退休职工的养老生活费,我州积极开展了国有林场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到目前为止,在全州18个国有林场中,已有14个国有林场参加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469人,参保率为71.73%。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职工,都能按时足额地领到了基本养老金。

  (四)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和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

  为加快国有林场改革脱困步伐,近几年来,我州国有林场积极向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和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从1998—xx年,全州有14个国有林场获得国家和省扶贫项目24个,扶贫资金达55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有些项目建成后,解决了部分富余人员就业,经济效益显著。

  一是在种养业上,黄平县国有林场利用国家扶贫项目和资金,成立了黄平县且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县委书记黎平同志亲自任指挥长,县国有林场场长任总经理,以贵州大学为科技支撑单位,采用胚胎繁殖技术,为该场养牛基地和全县养牛大户提供优良种牛。天柱县国有林场利用国家扶贫项目和资金,建立了科技含量较高、示范效益较大的养猪场,还解决了10多名职工的就业。黎平县花坡林场建立了种草养畜基地,解决了31名职工就业困难。榕江县国有林场通过扶贫项目危房改造和输水管工程的实施,解决了3o余户职工住房问题和5o余户家庭的人畜饮水以及13oo亩果园用水问题。丹寨县国有林场利用各护林点,建立了养羊基地等,既管护了森林,又增加了场员的'收入。

  二是利用国有林场丰富的森林景观和国家扶贫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在省厅的帮助下,目前,我州建立了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这些森林公园,都以国有林场的森林景观为核心。目前,已有丹寨、黄平、镇远、雷公山和州国有林场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并初见成效。

  三是黄平、丹寨、台江、镇远、雷山、三穗、黎平等国有林场,利用国家扶贫项目和资金,进行危房改造、维修公路等,改善了国有林场生产生活条件。

  三、困难和问题

  我州国有林场在改革和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一经营林业的思想根深蒂固,等、靠、要等守旧意识难以突破;二是对中央9号文件学习得还不够,改革的意识还很差;三是天保工程区内国有林场依靠天保工程资金发基本生活费,维持运转,林场的经营非常

  困难;四是我州还有施秉、锦屏、榕江、镇远四个林场职工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参加养老保险的林场中,到目前为止,还欠交养老保险金1146.68万元。五是全州国有林场累计拖欠职工工资达20oo多万元,拖欠工资涉及职工160o多人;六是全州天保工程区国有林场还有349o万元金融债务尚未免除;七是国有林场没有享受天保工程区一次性安置政策;八是国有林场尚未启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国有林场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尽快在国有林场进行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的改革工作,公益型林场列入财政开支,商品经营型林场按市场运作。由于我州地方财政非常困难。请中央加大公益型林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二)加大对贫困林场的帮扶力度,在项目和资金上给国有林场更大的倾斜,使林场尽快脱困。

  (三)请求给国有林场安排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经费,以解决国有林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和拖欠保险费的问题。

  (四)请求给国有林场安排参加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补助费,帮助国有林场解决社会保险问题。

  (五)请求解决天保工程区国有林场一次性安置问题,使天保工程区国有林场同国有森工企业一样,享受同等政策待遇。